「我是第一輪第16順位的選手,我抱持著『我每場應該拿下30分』的心態迎接第一年(2018)的賽事,」來自NBA費城76人的後衛史密斯(Zhaire Smith)說道,「但今年(2019)我以放鬆的心態面對比賽,不再要求自己作出全面的貢獻,而是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幫助球隊獲得勝利。」
↑作為2018年第一輪選秀,史密斯(Zhaire Smith)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抱持著非常大的期望。
圖片來源:Mike Stobe/Getty Images North America/Zimbio
作為世界上少數能站上NBA(美國職業籃球聯盟)舞台的選手之一,史密斯成長過程中獲得許多獎項,高中獲得該校分區MVP、大學入選年度防守第一隊與新秀第一隊,也因此在踏入聯盟前「期望」自己的NBA生涯能夠成就偉大。但殘酷的NBA和史密斯想像並不一樣,他很快便遇到新秀常碰到的問題——出賽時間不固定,他也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延續。
其實真正擊敗史密斯的並不是球場上的問題,反而是「期望」帶給他的困擾。根據心理訓練專家柯恩(Patrick Cohn)博士定義,「期望」是一種需求或是理想,並沒有經過縝密的計畫去實現,單純我們希望它能夠實現。柯恩博士也指出期望是沒有彈性的,無論孩子在比賽中表現的如何,期望始終保持不變,也意味著期望會讓孩子承受緊張、壓力和焦慮。
相較於期望,「目標」是更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式。根據柯恩博士的解釋,目標與期望最大的差別是具備三項要素——特定的、可衡量的以及可達到的。此外,目標是可以根據時間而改變的。當孩子提前達成目標時,我們可以重新制定,並設定新的目標。目標給予孩子明確的方向,讓孩子了解應該進行如何的訓練、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達成目標。
2011年NBA總冠軍賽敗給小牛隊後,詹姆士(Lebron James)替自己設下了目標——重返決賽並奪下總冠軍。他利用九個問題向自己提問,並藉由回答問題的過程確認目標。這種設立的方式可以幫助家長釐清孩子的動機,並判斷各種條件因素下孩子會面臨的問題以及該透過何種方式幫助孩子達成目標,非常適合家長與學習運動的孩子嘗試。
首先透過「現況分析」、「目標成就」、「動機分析」、「成長動力」四個問題分析挑戰目標前面臨的心理狀況,並在這四個問題中描繪出自己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心理障礙,並透過努力練習與調整來突破並驅使自己成長。其中心理方面的障礙是許多家長容易忽略的問題,往往也是孩子能否有所突破的關鍵,因此在嘗試詹姆士的設立目標方式時,家長可以透過溝通的方式了解孩子壓力的來源,並透過多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更勇於挑戰目標。
緊接著,利用「挑戰與阻力」、「資源與支持」兩項問題來分析外在條件對挑戰目標的影響,寫下挑戰目標所面臨的困難與需要的幫助,並利用身邊的資源有效的幫助自己更容易達成目標。家長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孩子壓力的來源以及如何給予幫助,並讓孩子了解家長會陪伴孩子一起努力,提升孩子的信心。
最後再以「付出與努力」、「即刻行動」、「如何衡量」三項問題讓自己了解如何努力才能達成目標,並且設立衡量達成目標的標準,以確保自己是否偏離目標,也能判斷自己的努力方式是否有效。建立衡量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稍難,因此家長可以適時的幫助與引導,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所效果。
↑家長可以適當的幫助與引導孩子,讓孩子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
詹姆士在隔年的賽季順利奪下了NBA的總冠軍,賽季中的努力訓練功不可沒,但倘若一開始沒有設立正確的目標,那很可能最終無法順利奪冠。這種透過向自己提問並確立目標的方式非常符合柯恩博士的目標三要素,與期望不同的是詹姆士的目標非常明確,而不是模糊且難以達到的。
籃球巨星布萊恩(Kobe Bryant)也曾在冠軍賽以2比0領先接受訪問時回答「目標還沒達成」,透露出了他執著的態度,為所有人立下了良好的典範。經過縝密的目標設定後,後續的執行的行動力非常關鍵,家長與孩子也別忘了警惕彼此保持堅持且不自滿的態度,如此一來才能夠達成目標,共同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更多小騎士學堂文章:
資料來源:
A How-to on Understanding Goals versus Expectations